【节目回听】千山万水只为你 20210305期_陈思诚_风云再起_郭德纲

这一路走了多久,从南到北无问东西。这一生走了多远,春华秋实红颜白发。也曾鼓起勇气,奔向不曾到达的地平线。也曾迷失方向,受困于爱恨情仇的漩涡。当夜幕降临,一切归于沉寂。有人,正迎着月光,踏遍千山万水,为你而来。

凌晨时分,思念跨越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全心为你,各位夜行者深夜不孤单

本期在节目陪伴各位的是韩磊

陪伴您穿越黑夜,迎接黎明的曙光

今晚,第一个要与各位畅聊的是人人都是食神

歌曲名:美食记,歌手名:陈倩倩,专辑名:倩倩的十个白日梦

文章1:

人人都是食神 (有删改)

在这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人间的烟火好像尤为珍贵。

江南作家陆文夫,是一个温和儒雅的人,大半生守在苏州,文坛人称“陆苏州”。

动荡年代,他爬上南京灵谷塔塔顶,意欲轻生,塔下松涛如潮,又让他犹豫:我不相信人间会这样,要不再看看?

1983年,他写了部讽刺小说,名叫《美食家》,调侃好吃之徒被封为品鉴名家。

小说在《收获》发表,意外全国走红,人们没深究讽刺,反被书中美食勾起无穷食欲。

美食家一词被词典收录,成为正规汉语常用词。

《美食家》出书后,一口气翻译成了多个版本,仅在巴黎就卖出十万多册。

很多国外的人借这本书来观察中国:一个文明的复苏,征兆之一就是对生活味道的追求。

名声鹊起之后,陆文夫本人也被封为了美食家鼻祖,所到之处,厨子们诚惶诚恐。

陆文夫也确有大家风范,他请作家冯骥才先生吃饭的时候,故意用鲜汤收尾,清则爽口,可解油腻,鲜则缠舌,能存余味。

美食家风潮愈演愈烈,小说发表当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烹饪大赛,各省层层选拔了83位高手赴京献艺。

决赛举行之后。参赛菜肴结集成中华名菜谱,像武林秘籍般传遍全国。

当年,著名学者王世襄是比赛评委之一,他另外一个著名身份是“吃主儿”。

多年后,他儿子出书解释称,美食家是见多识广,而吃主儿必须会买会做会吃会点。

当年,王世襄为一口蘑菇,能从菜市场一路暗访到永定河,希望能发现采蘑人的秘密路线。

为求食材新鲜,老爷子常年清晨守在朝阳菜市场门口,和众多保姆厨师挤在一处,就为了第一批能够冲进市场挑选新鲜的食材。

有人问他是谁家厨子,当时他在故宫研究文物,便答我在故宫,众人惊叹不已“呦,这是在故宫做饭的厨师”。

汪曾祺先生在《学人谈吃》中记录王世襄先生对于味道的执着,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王世襄先生去朋友家做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必须自带。

还有一次,他居然用自行车自带了一张八仙桌。

到了晚年,王世襄已戴假牙,但依然让儿子帮买不带骨的小笋鸡。后来洋快餐肯德基刚出现不久,老人一口气囤了24个圣代。

对于味道的追求,让整个时代变得生动,美食感召之下,众人都是饕餮之徒。

好像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变成了美食家,全民皆是饕餮之徒。

掌控着九十年代笑声的梁左先生,外出赴宴时,顿顿都吃得眉飞色舞酣畅淋漓。

王朔分析他是在报复那段饥饿岁月。而英达观察半天只学会,好吃的要双份这一条。

1999年,一位黄姓的媒体人在北京望京家中摆流水席,他家门牌号是望京607,一下子就成为了文化圈食客们的心中圣地。

流水席名气越来越大,陌生食客不请自来,富翁、明星、诗人、画家、还有素不相识的人,大家同桌共饮,只求滋味。

某年过年,开电梯的小姑娘说,十多天内,赴宴者已过千人。

流水席一办就是十余年,去过黄家的人,自谓为黄家的门上客,而黄珂得名“望京孟尝君”。

黄先生偶尔也会亲自下厨,操刀招牌的黄氏牛肉。

大部分时间,他喜欢坐在首席,安静地看众生大快朵颐。

他说,人生不可无盐味。

1987年,第一届中国美食节,在北广读研的陈晓卿,担当美食节目的摄影师。

他跟着摄制组在京城大吃四方,有一位节目组里的灯光师不识鱼翅,说“我不吃粉丝”,陈晓卿跟着众人一起嘲笑,其实当时他自己也不知道。

美食节后,陈晓卿很快沦为好吃之徒,到处去搜寻隐蔽小馆子,常常被朋友当成行走的美食活地图。

早年读书时,他喜欢从四环外坐公交去二环内一家餐厅吃朝鲜冷面。

隆冬雪夜,吃面归来,冷风吹过,寒气与辣意在口中迷幻交织,这滋味让他颤抖着迷:

“坐109路,我会high到东大桥,赶上112路,我能high到十里堡。”

后来,他领心仪女孩来吃冷面,女孩感叹难吃,“当时你就知道你跟她是不可能过一辈子的”。

人生不过几段滋味,滋味缠着记忆,滋味也连着乡愁。

一次,有一个维修小哥到陈晓卿家修空调。

陈晓卿套近乎,聊小哥老家的一位名人,小哥没反应。

但是提起当地一名厨朋友,小哥顿时兴奋,开心地免掉上门费,“那厨子可是我们县骄傲,靠厨艺打败过外国人,那是民族英雄”。

陈晓卿认识几位在外媒工作的中文播音员,他们从北京赴东京已数十年。

播音员平日淡定严肃,一提北京吃食便激动难耐,“只要听到北京稻香村酥皮饼,能昏过去”。

每次回国出差,几人必到稻香村抢购,有人一口气买16斤酥皮点心,两天就能吃完。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先生,是公认的香港食神。他尝遍人间美味,记忆最深的,却是小时吃的生蟹。

灯光下,母亲将螃蟹去壳浸入酱油,再撒上豆瓣,淋些白醋,便是人间鲜味。

蔡澜说,“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我们追寻着滋味中的记忆,也回味着滋味中的文化。

这美好的味道引得无数人流连忘返

一位英国姑娘邓洛普,九十年代末在剑桥毕业后,来到中国。

她本来是去四川调研少数民族史,结果却一头扎进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后来,她写了一本书《鱼翅与花椒》,书里记录下食物背后的中国之味。

四川菜藏着蜀地的体贴,扬州菜带着太平的温暖,湘菜辛辣决绝,一往无前。

数年后,陈晓卿做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众人领略了中国的味道。

他说,做一道菜和写一首诗一样,都藏着中国。

早年间,陈晓卿有台旧诺基亚手机。

他习惯把去过的菜馆存在备忘录里,一度记了4千多条。

记录包含餐馆名称、地址、电话、点菜推荐,都是他一点点打字录入。

江湖传闻,朋友想吃什么,只要告诉陈晓卿地点、口味、偏好,就会迅速收到一条详尽推荐短信。

后来,陈晓卿在黄河上吃鱼,去船尾时,手机落入黄河,消失于浊浪之中。

时代如黄河水奔涌向前,寻味变得简单又复杂。

陈晓卿和蔡澜是好友,在香港,蔡澜推荐曾是金字招牌,各大饭店几乎都有蔡澜和厨师的合影。

陈晓卿爆料,“店里合影,如果蔡澜老师表情是开心笑着的,才证明这家店好吃。”

蔡澜的美食节目播了数十年,但年轻观众已越来越少。一个全民都是美食家的时代已经到来。

年轻一代的美食家,曾迷恋于味道之上的仪式感。

他们去西安永兴坊大碗喝酒,只为拍下帅气摔碗的抖音。店角碎碗已堆积如小山,有时一天能摔两万碗。

他们去哈尔滨打卡胡同烤肉,只因店家用熨斗熨牛排,而且有一道菜名叫“老婆我错了”。

他们还迷恋一种叫“脏脏茶”的奶茶,奶茶上黒下白,适合发朋友圈,但拍照时间只有五分钟,否者就会黑白混淆。

网友们总结了网红店的套路:菜量要小,装修要Ins风,店里一定要有猫,店长一定要有故事,态度一定要拽。

然而网红店去得越多,美食家们越怀念真正的味道。

陈晓卿在书中写道:地球上不缺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

他接受专访时说:

“好饭店越来越少了,吃到难吃的饭机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让自己惊艳的机会也在减少,都是中不溜的饭。”

全民美食家的时代,寻味者人们不再迷信权威,不再跟风浪潮,人们越来越依赖普通人的真实评价。

2017年,某APP推出首届必吃榜,从全国766万余家餐厅中选出869家,评选宗旨是“好吃的真理掌握在多数人嘴里”

评选不设专家、评委,不掺杂任何商家意志,只基于大数据,基于6亿用户和2亿余条真实用户评价。

两年后,2019年必吃榜在广州发布,此次全国有1463家必吃餐厅和655道必吃菜上榜,还评出了38条必吃街。

这寻味,好像基于大数据好像有了一种更新的寻找方法。

人们还惊奇的发现,人们吃饭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2017年上榜商户中,人均60元以下小店占比8%,2019年这个比例变成了18%。

上海“沪西老弄堂面馆”便藏身于必吃榜这18%之中。

面馆老板是个85后,面馆前身是30年前他奶奶的小面摊。

“这家店,是我们80后记忆中的上海味道,我希望10后的孩子们,能够在记忆里留下这种味道,等他们慢慢长大,再告诉他们的孩子有这样的一种味道。”

面馆藏身一条小弄堂内,店面不足50平米,下雨时,还要拉雨布遮盖。

老客们每日守在桌前,风雨不落。

烟火中的美食,终究还需烟火中人评价。

那味道就是这样的令人难忘。

歌曲名:陕西美食,歌手名:黑撒,专辑名:起的比鸡还早

歌曲名:单身美好,歌手名:郭静,专辑名:我们都能幸福着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共同来聊聊

走多远才能到唐人街,电影《唐人街探案》背后的故事,下面为您讲述。

文章2:

走多远才到唐人街,墙上刻着八千里路云和月(有删改)

2012年,陈思诚在曼谷写《北京爱情故事》剧本,晨起跑步,偶然跑上一座立交桥。

桥下远方是一片古老的唐人街,街中密布着旧楼、窄巷以及霓虹招牌。

那街时光紧锁又风韵犹存,陈思诚动念:如果一对侦探浪迹于唐人街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其实,他想拍侦探片由来已久,当年在中戏毕业时,他筹划的毕业大戏就是游轮上的富豪谋杀案。

此外,距他沈阳老家不远处,便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唐人街探案》开篇,刘昊然便想报考那里。

电影里,唐探故事从此发端,刘昊然考试落榜,投奔表舅王宝强,而王宝强当年同样家乡失意,投奔泰国唐人街。

现实中,守望相助是唐人街诞生的原因,一条条唐人街是海外孤岛,收留着漂泊天涯的人们。

1896年,30岁的孙中山,背着清廷万两悬赏,漂泊至美国唐人街,寄宿在教堂边一家书馆,夜夜席地而眠。

每天清晨,他到书馆旁边的面馆吃面,同时宣传革命,老板感动,不收面钱,并劝他多吃,孙中山坚持“一个面足矣”。

在唐人街的保护之下,他逃过一场场的追杀。王朝更迭是遥远的梦,唐人街一碗热面才是生活的勇气。

六十余年后,又一位年轻人同样因避难来到唐人街,他叫李小龙,当年18岁。

远走之前,李小龙在香港读高中,拜叶问为师,因会功夫卷入黑帮纠纷。家人送他连夜乘邮轮来到美国。

邮轮在大海上要漂泊18天,出发后,他父亲满心担忧“他身上只有100美元,希望能撑下去。”

李小龙最终落脚在旧金山唐人街654号公寓,公寓狭小,每逢年节,窗外会有舞狮摇摆而过。

他其实出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父亲给他起名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名震三藩市。少年兜兜转转,又成了唐人街的来客。

在美国,李小龙继续学业,攻读哲学。同时在唐人街餐馆打工,兼职街头送报。

1962年,李小龙在唐人街开了第一家武馆,名为振藩国术馆,武馆设在旧楼地下室内,一共两个房间,一间常年积水,众人便在另一间习武。

武馆没有牌匾,李小龙动手将入口处的门楣一点点漆红。

不久后,学员渐多,有人质疑李小龙教洋人中国功夫,他回应:我是去教会他们应该如何尊重中国人。

两年后,李小龙在空手道大赛表演功夫一战成名,不久后获演美剧《青蜂侠》,扮演助手加藤。

加藤头戴面具,只露双眼,然而李小龙目光凌厉,出腿迅疾,一改美国观众对于华人的印象。

因风头盖过主角,《青蜂侠》第二季被砍,此后李小龙收到邀约不断,但他坚持原则:

如果你签下我只是让我去演一些拖着辫子,歪斜眼睛,对洋人唯唯诺诺中国人的话,那还是算了吧。

他因此很长时间无戏可拍。在彼时,华人形象和唐人街一样已固化:封闭,守旧,大红灯笼黄金龙纹,不过是偏见和猎奇。

唐人街像漂泊在冰冷大洋边的孤舟,那年春节,李小龙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但是啊,没有梦。

出现的,仅仅是黑暗中一点点移动的火光。

那是一艘经过的船发出的,远远的灯光。

《唐人街探案2》中,肖央扮演的美漂,一本正经地用唐山口音教老外中文:是主食,不是猪食。

故事的舞台已换成纽约,唐人街不光是抱团取暖的港湾,亦是机遇汇集的起点。

在肖央之前,上一个教美国人没谱中文的是葛优。他在《不见不散》中忽悠老外喊道:为人民服务!

九十年代大浪汹涌,无数国人跨海而来,唐人街往往是他们落脚之地,下一步便是寻找自己的传奇。

时隔多年,有人追忆当年唐人街餐馆场景:

温州老板谈论着皮鞋批发,潮汕老乡吵嚷着宗族认亲,餐馆玻璃上贴着房产和招工广告,有人喝茶听到机遇,隔天就赶去开厂……

天南地北的华人,在华人街略停,星流散去,直到满身疲惫时,才回唐人街寄托乡愁:

一闻到鱼腥味,看到街边旋转的金黄烤鸭,才恍惚觉得回家了。

那些年,走出唐人街的华人,闯荡得并不容易。

电影圈中,最先到来的是成龙。当年,他被视为李小龙接班人,成龙名字便得于此。

1980年,他和李小龙一样,孤身来到旧金山,参观唐人街后,拍摄电影《杀手壕》。

然而,美国导演对功夫理解太生硬,成龙无所适从。此后,他又演《炮弹飞车》,角色是一名日本赛车手,导演眼中,亚洲人都一样。

电影发布会,美国记者不关心电影,问题多是 “你是李小龙的弟子吗?” “你能徒手打碎砖头吗?” “请你秀一下功夫!”

唐人街风尘蒙面,大海两端仍彼此陌生。

十多年后,李连杰再闯好莱坞,境况并没有变得多好。

在彼时,他是名满中国的黄飞鸿,初到旧金山雄心万丈,还专程到唐人街观看舞狮和太极拳。

然而,在好莱坞,他的角色多为配角,身份常是杀手和反派,有时还要扎上复古的小辫子。

拍《致命武器4》时,他躲在洗手间背了一夜台词,整整6页英文,开拍后,导演撕了他手里剧本,说只看打戏。上映后,台词只剩一句。

在流传甚广的视频中,当时李连杰参加美国综艺,主持人嘲笑太极,李连杰陪笑,皱眉,两脚踢碎桌子。

在唐人街外闯荡多年后,李连杰说:在好莱坞,我只是一道配菜。

同样的境遇还有周润发。他成名作《秋天的童话》讲便是唐人街,然而真正到了唐人街,却数年无戏可拍。

直至1999年,李连杰因育儿推掉《卧虎藏龙》,周润发参演,才成功逆袭。

《卧虎藏龙》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西方人梦中第一次有座青色城市。

那年之后,美国华人街多了许多外国游客,学中文成为风潮。

他们发现唐人街不光有异域滋味,原来街深处还有陈酿。

拍《唐人街探案》时,歌手赵英俊给电影创作了主题歌,唱哭了导演陈思诚。

在歌中有一句“走多远才到唐人街,墙上刻着八千里路云和月”,道尽了唐人街百年乡愁。

时光忽闪,彩云追月,唐人街的故事也随时代变换着章节。

《唐探2》高潮一幕,王宝强驾着马车,在纽约时代广场狂奔。那是时代广场数十年来第一次跑过马车。

为拍摄这段戏,剧组耗资300万,出动纽约警察局,封锁时代广场,围观的美国人一度以为在拍美国大片。

最终镜头中,王宝强快意纵马,白人大汉摩托开路,场景在唐人街外,人物也不分洋人华人。

或许,这正是唐探想表达理念:

历史的唐人街是庇护之地,曾经的唐人街是冒险起点,而当下的唐人街是文明接口,展现着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种碰撞与融合,一直延续到《唐人街探案3》中。

这一次故事舞台在日本,而那里是唐人街三字发源地。

在日本江户时代,因仰慕大唐,习惯叫中国人为唐人,所以中国人所居住的街道被称为大唐街。

《唐探3》故事回归于此,更像是文化溯源。

当年日本仿照长安城,建造了京都,而到唐探系列时,中国人在东京郊外1:1复制了涩谷。

拍摄前,导演参考周星驰拍《少林足球》经验,登报招募群演志愿者。

日本华人群体响应,报名者超4000人,电影全程用IMAX摄影机拍摄,日本媒体惊诧:有一部外国电影在日本可以这样拍,就连好莱坞都很难做到。

拍摄前,陈思诚写长信邀请《血疑》中的三浦友和,邀请《东京爱情故事》中的铃木保奈美,剧中除了悬疑故事,还有时光里的歌声。

那是超出唐人街的文化之韵。

《唐探1》开篇,用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唐探2》开篇,用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回到日本的《唐探3》,开篇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天下是世界,这世界亦是天下。

《唐探3》片场云集了十余位亚洲明星,语言混杂,但其乐融融,刘昊然说这就是唐人街的魅力: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不同的地方融合着不同的文化,发生不同的故事,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电影收尾,各国侦探齐聚东京塔上,黄昏暖阳,下一个唐人街故事,依旧是世界的。

……

当年911之后,双塔坍塌,灰尘蔽日,临近的纽约唐人就此凋零。

取而代之的是法拉盛商圈,在那里,中华茶室连着美式咖啡,古玩店挨着手机维修,千年的招牌中英混杂,早已难分彼此。

这几年,街上华人渐少,游客外国居多,从唐人街迁出的老商家满心感慨称,唐人街正在消失。

然而,他并无伤感,他说:

只有唐人街消失了,才处处都是唐人街。

对啊,只有唐人街消失了,才处处都是唐人街。红灯笼,挂牌楼,几时升起了明月。

歌曲名:唐人街,歌手名:李宇春,专辑名:唐人街

歌曲名:往事只能回味,歌手名:陈思诚/王宝强,专辑名:往事只能回味

歌曲名:笑红尘,歌手名:陈淑桦,专辑名: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 电影原声带

在接下来的时间,要跟朋友们讲述这样一位人物

徒弟们管他叫师傅,郭德纲,48岁。老郭,他竟然哭了

文章3:

48岁第一天,郭德纲哭了 (有删改)

在1995年的一个深夜,北京西红门的大桥上,一个年轻人走在不到一尺宽的马路牙子上,借着月光和来往车辆的灯光,一步步往自己的住处黄村走去。

从工作的剧团到居住地黄村,足足40多公里的路程。而这个年轻人,已经把身上仅剩的一两块钱用来买干粮充饥了。

实在走不动了,他就扶着栏杆站在桥上,唱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来给自己打气。

很快,声音有些哽咽,两行清泪也从他的眼角流了出来。

桥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他叫郭德纲。

那一年,他22岁。

而在2021年的1月18日,郭德纲48岁。人到中年,功成名就,名利双收,门下人才济济,台上一呼百应——这是当年落魄时,他想不到、不敢想的结局。

天不绝人路,莫欺少年穷。


2005年,在德云社举办的纪念相声开山鼻祖——“穷不怕”朱绍文先生诞辰176周年专场演出上,郭德纲和搭档张文顺老先生带来了一段相声,叫《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与其说它是一段相声,倒不如说是一段演讲。

郭德纲在台上慷慨激昂,把相声发展至今的辛酸、行业的生态、德云社创业初期的艰辛,一股脑地倾泻了出来。台下,很多德云社的忠实粉丝掉了眼泪,后台的演员们也哭了好几个。而郭德纲,那个十年前在桥上就着月光痛哭流涕的青年,现场却一滴眼泪都没掉下来。

转眼间,郭德纲迎来48岁。生日到来之际,他正在录节目,德云社众弟子给了师父一个惊喜,在节目录制现场为他庆祝生日。

郭德纲罕见落泪了……


“北漂”之前,他已经在家乡天津吃了不少学艺的苦。7岁那年,酷爱曲艺的郭德纲跟随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高祥凯学习评书。虽然说是学评书,但是高先生给郭德纲的开蒙作品,却是一段难度非常大的相声——《五行诗》。

要说,用这段作品来开蒙,恩师高祥凯用心良苦。这段作品中的文哏的内容相当多,非常难背,能把这段作品背得滚瓜烂熟,嘴皮子肯定就练利索了。这个段子也需要大量的肢体和神态表演,不但嘴巴要顺溜,还要把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呈现出来。单就练“金锤一对上下翻”这一句,郭德纲就拿着两个酒瓶,把它们拟作金锤,每天不断练习上下翻飞的动作。

这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既累又枯燥。但是郭德纲还是坚持了下来。

学艺时间总是那样快,两年之后,9岁的郭德纲又通过父亲朋友的介绍,拜见了相声大师——“常氏相声”嫡传传人、艺名“三蘑菇”的常宝霆。

相声大师常宝霆(左)


一见到常老先生,郭德纲就把自学的《天王庙》给他说了一段。“小子,你记住了,学相声最主要的有三点:天赋、兴趣、刻苦,缺一不可。”听罢,老先生没说演得好不好,而是以这样一句话来告诫郭德纲。郭德纲把这句话印在了脑子里,既是勉励自己,也用来教导多年以后的徒弟。

常宝霆后来把郭德纲介绍给了自己的弟弟常宝丰。第一次上课,常宝丰就给郭德纲拿出一套“宝贝”——整整六大本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郭德纲一见这套书,就像其他孩子见到好吃的一样,太馋了!那个年代没条件复印,郭德纲只能将这套书暂借出来,逐字逐句地摘抄,将这六大本一字不落地抄了下来。

郭德纲相声启蒙老师——常宝丰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过,和以后“北漂”的日子比起来,郭德纲学艺时受的这些累,和“苦”字的边都沾不上。


1988年,15岁的郭德纲第一次闯荡北京,怀揣着进北京总工会文工团的抱负,希望可以做一个专业的相声演员,有着稳定的演出机会和收入。但是到了文工团之后,郭德纲却只领到了打杂捡场的任务,净干些装车装台的粗活。在那段时期,郭德纲和一个叫杨红的年轻人“同病相怜”,成了朋友。

几年后,杨红成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当然,绝大多数人只知道他的藏族名字——洛桑。

著名藏族笑星洛桑·尼玛,汉名杨红


有演出的时候,郭德纲和洛桑就一起干脏活累活,忙得满身大汗。没演出的时候,俩人闲得无聊了,就一起蹬着自行车去街头“卖艺”:洛桑模仿日本人说“日语”,郭德纲就在旁边瞎说八道地翻译。演出效果怎么样不知道,反正这俩人是演得不亦乐乎。洛桑很喜欢喝酒,哪怕身上没钱了,借钱也要喝。郭德纲就曾经借给他八块钱,得到的是一张至今保存的借条。

第二年,一直得不到表演机会的郭德纲,受不了这种没有希望的打杂生活,返回了天津。而留在北京的洛桑,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恩师——博林。

博林的眼光非常独到,他根据洛桑的表演风格与特长,为他量身打造了系列小品《洛桑学艺》,并于1993年带领洛桑登上了《曲苑杂坛》的舞台。这套节目很快就让洛桑红遍了大江南北,而此时的郭德纲,还在民间剧团里唱戏呢。

洛桑(左)与恩师尹博林

回到天津后,为了谋生,郭德纲唱了一年半的评剧和半年的河北梆子,靠着走村串户的演出勉强的生活着。那个时候民间戏班子活多钱少,经常是演完一场就要赶下一场,平均每场也就挣三五百块钱,还要全团几十个人分摊。由于班子里人手也有限,一个演员不可能一天下来只演一个角色,经常是上一场演武生,下一场就要换个扮相演老生,因此一日内要多次洗脸换装。在河北的一个村子演出时,由于当地的水质含碱量很高,水非常地“滑”,脸上的油彩洗不干净就要继续化妆。一天下来用这样的水洗了七八次,郭德纲的脸又红又肿,但是演出也必须要进行下去。

现在的郭德纲,已经有权决定自己去哪儿表演。而那个时候,他没得选择,别说水质怎么样,只要有人肯让他去演,哪怕是再偏僻的地方也得去。

不去,靠什么吃饭呢?

现如今郭德纲还时常在舞台上秀一段戏曲功夫


戏班子的生活既辛苦又忙碌,但是郭德纲一直没有放弃相声的梦想。老郭时常这样想“别看我现在学唱戏,等有朝一日还能站在相声的舞台上,我一定要把现在学的戏用在我的相声里。”郭德纲时常这样想。

1994年底,不甘心的郭德纲第二次来到北京,这一次,他只待了四五天就走了。“啥也没干成,就是在个小旅馆里猫着。后来一想这也不是个办法,就又回天津了。”第二年中旬,自认为做好了准备的郭德纲,带着盘缠,第三次闯京城。

“这一次,我一定要混出个名堂。”他在心里暗下决心。

这一年的十月二号,已经成名的洛桑因为交通事故,永远离开了人间。

这一年的郭德纲,生不如死。

第三次来到北京,郭德纲内心已经做好了“当孙子”的准备。“只要哪个剧团肯收留我,我就愿意给他们当牛做马。”他后来回忆道。但是,迎来的依然是无人问津的日子。

好不容易有剧团肯让他演出,老板又拖欠工资。为了省钱,郭德纲是哪便宜住哪,月租只有一两百的小平房都住过。他到现在还记得,那间平房一张床一把椅子,想写点东西只能趴在床边。对那时的他来说,幸福,就是有一张桌子。即使只挑这么便宜的地方住,郭德纲也经常交不起房租。有时房东来收租,他只能装作不在家,听着房东在外面砸门骂街,他大气也不敢喘。

晚上想出门买点吃的,他都不敢从正门走,生怕被堵在正门的房东给“逮”住了继续要房租,无奈深更半夜翻墙溜出去。

黄村老街,郭德纲曾经在这附近住过


要说,房租的事还能忍一忍,而没钱吃饭,实在是煎熬啊。一来身上确实没几个钱,二来为了省钱,郭德纲有时会买一包挂面放锅里煮烂,混着大酱用葱蘸着吃。有时实在没钱吃饭了,又饿得难受,他就干脆喝凉水充饥,或者通过看书来分散注意力。

有一次他饿着肚子看书,看到里面写着一户穷苦人家,出门讨饭的时候讨到一大堆熬白菜和剩米饭,美美地吃了一顿。郭德纲气地把书扔在一边。

“呵,好能讨到熬白菜呢?去你的吧!”

在北京这日子不容易,回天津也看不到希望,郭德纲走在北京的街头,甚至会萌生这样的想法:要是来一辆车把我结果了就好了,把我结果了就啥烦心事都没有了。

想来归去,但凡有一线希望,人还是得奋力地活下去。“瓦片还有翻身之日,我倒要看看我郭德纲以后能混成什么样。”他咬着牙对自己打气道。


1996年的一天,郭德纲去街头的一个小茶馆里喝茶,正巧台上有一群半大的孩子在说相声。郭德纲望着他们,内心满是感慨。“曾经的我为了相声梦来到北京,如今的我也因为相声困在了这里。”后来,这家茶馆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老北京街头的茶馆


一来二去,和店里人熟了,有人知道郭德纲也是说相声出身,就说:“您上去讲一段玩玩呗?”这一讲,就一发不可收拾。几个月后,这家茶馆的生意日渐火爆,客人们大部分就是冲着听相声来的。小小一间茶馆能挤进百十号人,其中不乏大学生、上班族等年轻群体。那时的相声艺术原本已经式微,用郭德纲的话说:“打开电视看见有说相声的,连我们热爱这一行的都看不进去。”

小茶馆的成功,让郭德纲看到了希望。“原来相声还没‘死’,指着相声挣钱还是有希望的。”为了多赚一点钱,更是为了复兴剧场相声,郭德纲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搭起了班子,取名叫:北京相声大会,即德云社的前身。

郭德纲与张文顺,北京相声大会最早的两名成员之一

郭德纲与张文顺,是北京相声大会最早的两名成员之一,在郭德纲的理想中,凭借这一帮人的努力,让相声重新回归剧场是大有希望的。但是在起步阶段,就遇到了沉重的打击。那时大家已经习惯在电视上看节目,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走进剧场听相声。一场演出卖个位数的票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一次,全场演出只有一个观众。“您看咱还演吗?”在后台,大家伙试探着问道。郭德纲说:“演!”开场是由邢文昭老先生带来一段单口。正说着呢,这位观众电话响了,老爷子只能停下来等他接完电话。那位观众也不好意思了,说:“您稍等,我马上就好。”

轮到郭德纲上台到时候,见到这位观众后苦笑着说:“兄弟,上厕所的时候,务必跟我打声招呼!”

“德云四老”之一,刘宝瑞之徒邢文昭老先生视观众为衣食父母的他定了这样一条规矩:只要有一个观众来,咱就要卖力气地演。他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登台的时候,那是一场社区里的纳凉晚会,年少的郭德纲和搭档表演了一段相声。演出效果相当“一般”,台下的观众都毫无反应,只有一个人冲着他一直乐。郭德纲到现在都记得他的模样:挺胖,双下巴,戴着宽边眼镜,小寸头,坐在轮椅上。他支撑着郭德纲完成了那一场演出。从那以后他就告诫自己,要对得起每一个支持他的观众。几年以后,郭德纲相声的开场白里,经常会有这样一句话:“人来的不少啊,我很欣慰啊……”


从北京相声大会到德云社,郭德纲创业的前几年一直是在挣扎中度过的。好不容易挣到了一点钱,结果剧场眼红想多分一杯羹。闹得没办法,一帮人又要换地方另起炉灶,之前积累的一些观众基础白白流失了。为了能够让剧团正常开销,郭德纲经常做些其他工作赚点外快,比如当主持人、写剧本、拍电影……

2001年由郭德纲担任编剧并主演的电影——《非常档案》


2003年,郭德纲参与一个综艺节目的录制,需要完成一个挑战:在商场的透明橱窗中生活48个小时。

据说录这期节目薪酬也就几千块钱,但郭德纲还是答应了。几千块钱也是钱啊。在这48个小时里,在北京什么丢脸的事情都干过,但是他没想到,这48小时他绷不住了。吃饭、喝水、洗漱、睡觉,几乎全在路人的眼皮底下进行,还要给围观群众表演节目,这是一种巨大的羞耻感,在一分一秒摧残着他的心理防线。

起初他还挺积极,厚着脸皮与群众互动,只有坐下来吃泡面的时候,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了一番心里话:“能享福能受罪,不耽误这一辈子。能吃硬的,能吃软的,这叫人生哲理。”

说完后他自嘲般地问橱窗外的群众:“听清楚了么?”看着外面的人无动于衷,依旧在盯着他傻乐,郭德纲低头猛嗦一口泡面,说:“拉倒!”

30多个小时后,郭德纲撑不下去了。

大半夜的他毫无睡意,开始摔东西、喊叫。

说什么也不录了

摄制组的人察觉到不对劲赶来后,郭德纲冲他们大喊:“不录了!就到这吧!这根本就不是人干的活!”不容分说,他拉起箱子就要走。摄制组拦住他,让他看一眼围观群众为他写的留言板再做决定。郭德纲在板子前看了一会,擦了擦眼睛,又钻回了橱窗,扔在地上的东西收了起来。

寒夜中的一抹光亮,给了郭德纲坚持下去的信念


事后有人问他在留言板上看到了什么,郭德纲说,有给他加油鼓劲的,有关心他身体的,但有一条留言让他决定坚持到最后,好像是寒夜中的一抹光亮,给了郭德纲坚持下去的信念。那句话是:

“十六号下午,我们来看你。”那正是挑战结束的时间。

挑战成功不知在看到这条留言的时候,郭德纲是否想到了处女秀中台下唯一盯着他笑的观众,想到了剧场里仅有的一名“粉丝”。

歌曲名:春风曲,歌手名:晓月老板,专辑名:少年弦

歌曲名:不惑,歌手名:痴人乐队,专辑名:第一章


2004年,于谦加入了德云社。事实上,早在六七年前,郭德纲就与于谦相识,二人甚至在此期间搭档合作过数场节目,但是他一直没邀请于谦加入德云社。在很多的搭档里,老郭最合心意的就是于谦:抛出的包袱基本都能接住,还时不时来一两句俏皮话,让作品锦上添花。这样的搭档实在是难找。但是郭德纲在德云社最艰难的时候,还是没舍得让于谦加入进来。

郭德纲和于谦


于谦是体制内演员,有稳定的工作。一旦来到这里,不但要陪着老郭一起受罪,铁饭碗也被砸了。郭德纲的仗义,其实他内心更多的是不忍。2003年11月17日,这对搭档登上了北京相声小品大赛的舞台,作品是《你好 北京》。虽然最后未能获得冠军,但是郭德纲却给台下的一位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侯耀文先生。侯耀文的搭档石富宽,石富宽正是于谦的师父。

平日里,于谦喊侯先生叫“干爹”。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三子


此后一段时间,侯耀文悄悄的去看了郭德纲的几场演出,他越看,他就越喜欢这个嗓门高、吐字清晰、基本功扎实的年轻人。后来郭德纲于谦一块去广州演出,恰好遇上了侯耀文先生。侯耀文热情地发出了邀请“晚上去我屋找我聊天,咱一块玩玩。”老郭高兴地答应着,可心里却想:“人家这么大的腕,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侯先生怎么肯说跟我玩呢。”

恰好那天演出结束后已经很晚,郭德纲怕打扰他休息,就没去。半夜,郭德纲接到了一位师哥的电话:“你怎么没来啊?侯先生等着呢。”坏了”,郭德纲明白了侯先生不是闹着玩的!郭德纲急匆匆挂了电话,赶紧去见侯先生……临走之前,侯耀文问郭德纲:“你愿意来我们文工团上班吗?”郭德纲一听乐坏了。虽然只是跟团演出没有正式编制,但这个机会已经相当难得了。

在文工团里,侯耀文越发觉得,这个年轻人跟自己对路子。

一次,他看郭德纲和于谦排练传统名段《夜行记》,因为效果不好,他直截了当地说,如果讲不好这种长段,就别登台了。

走了之后,侯耀文又听旁人说,这俩人连饭都不吃了,一直搁团里排练呢。他有点过意不去,亲自买了些吃的给送过去,没想到郭德纲谢过之后说:“练不好,绝不吃饭。”欣慰之余,有一个想法也开始在侯耀文心中酝酿……

某一天,正在棚里录像的郭德纲接到于谦打来的电话:

“德纲啊,侯先生要和你通个话。”

很快对面却传来了侯耀文的声音:“我跟你说个事儿,我最近要收徒了。”

“是吗?那向您贺喜!”

“他们都说你挺适合我的,你愿意跟着一块吗?”

“我愿意啊!”郭德纲高兴得语无伦次。

……

2004年10月,侯耀文正式收郭德纲为徒,拜师仪式上汇集了数位相声名家和各路媒体,场面非常盛大。

郭德纲(右一)正式拜侯耀文为师

也正是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德云社正式有了起色。2007年侯耀文去世,在祭拜恩师之时,郭德纲长跪不起,泪如雨下……


2006年德云社成立十周年,郭德纲对一直陪伴他的同仁们说了这样一番话:“十年走过来了,是你们大伙儿陪着我,扶持在我左右。

这十年我连累你们,拖累你们吃了这么多的苦,到今天终于可以喘一口大气了。大家先歇一歇,往后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和更远的路,在等待着我们大家。发自内心说一声,谢谢老少爷们!”

郭德纲说的没错,德云社火了之后,郭德纲和他的伙计们走得越来越远,也经历了更多的事情。有好的,也有坏的。但是郭德纲却在近几年的风雨中,越活越清醒,越活越敞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已经很少愤怒了。”

还有什么比在北京居无定所、吃糠咽菜、受尽冷眼的日子更难呢?

2014年2月8日,是郭德纲爱子郭麒麟18岁生日。

对儿子素来严格的他,在这一天却写了一封充满爱意的家书。

“我儿十八,几句叮嘱。”

“人生一世,极不容易。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无钱更苦。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

“很多人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太尊重自己了。”

“有人夸你,别信。有人骂你,别听。”

“忘恩思小过,定会反戈。开口说大义,临大难必变节。逢人称兄弟,即深交也平常。”

“我儿且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一句一句的叮咛,都是从苦水里泡出来的。

郭德纲和儿子郭麒麟


很多人心目之中“最艰难”的一年,苦尽甘来的郭德纲为无数人送来了温暖。

如今的老郭生活很幸福,曾经盼着“有张桌子”的穷小子,现在什么都有了:上有老下有小,有心爱的相声,有德云社,有谦哥儿,有着一众能够顶门立户的弟子们……当然,还有曾经的艰难,也被他视作是一生的财富。

1995年第三次闯北京,假如郭德纲有个好运气,有剧团肯收留他做演员,每个月发给他俩糊口的钱,断然不会有现在的郭德纲,更不会有如今的德云社。

一转眼,人到中年,48岁的郭德纲,不必再为生活掉眼泪。莫欺少年穷,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时,再来笑傲江湖。

歌曲名:阴情,歌手名:痴人乐队,专辑名:第一章

歌曲名:江湖笑,歌手名:周华健/黄晓明/胡军/小虫/张纪中,专辑名:神雕侠侣 电视主题曲原声大戏

品读世间故事,千山万水为你。


感谢各位的守候,节目之外您可以继续在新浪微博关注@广播员韩磊,云听欢迎关注收听《韩磊云中话》,酷我音乐欢迎关注 韩磊说天下 ,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感谢各位的支持,我们相约下期再会。

歌曲名:笑红尘,歌手名:陈淑桦,专辑名: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 电影原声带



本篇内容中选取的文章及插/配图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以上内容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 @广播员韩磊 @广播员韩磊应援会 联合制作。



点击下方收听完整版节目音频


上一篇:《金牌喜剧班》郭德纲即将开课,重现传统撂地考验学员即兴能力_手心手背_学习课程_央视网

下一篇:曹云金拜师王佩瑜,王佩瑜的话被放大了,郭德纲的梁子成了这类人_曹云金_狸猫换太子_王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