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响起创新发展与传承文脉的“双重奏”

近来,长白228街坊的“老歌新唱”既引发了老杨浦的“回忆杀”,又让“新青年”们收获了一处时尚潮流之地。“旧得够味、新得够潮”,是上海这座城的“两张面孔”。

与海派布艺团队相谈甚欢、与居民共跳广场舞,外国记者深入社区里弄,实地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希望把这里的优质生活方式与治理经验带回我们国家”;用“跨界”的方式把电池“玩出了新花样”、通过生物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为疾病治疗打开新窗口,“百年大学”里的“青年说”激发科创时代的无限潜能;非遗项目“飞入”繁华商圈,“敲响”商业与文化创新融合、双向赋能的“先锋之鼓”……

创新发展与传承文脉,是可以“并驾齐驱”的“双车道”、“和谐共鸣”的“双重奏”。杨浦如何在这条“双车道”上既跑出速度,又跑出温度?

当“优雅老去”

“斜杠社区”自带“国际范”

来自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快讯报》的记者梅尔韦耶·埃克索塞·杰西卡·阿蒂波,第一次来到上海。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后,她迫不及待地注册了微信账号,加了许多本地好友。在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非遗技艺工作室,她与海派布艺团队开心地聊天交谈,现场不时发出欢笑。百姓的友好,让她感到亲切“这里的人们看起来很幸福,对生活充满热情,带给我很多温暖。”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举办前后,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60名记者,先后来到杨浦区,走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实地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

面积仅2.75平方公里,实有人口10万余人,外国记者所探访的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人口密度较大,加之所辖居民区多建于上世纪50-80年代,是典型的老工人新村。近年来,“小得优雅、旧得有味”成了这里的代名词。

扭腰、转身、摆手……当天,抚顺路睦邻中心内,来自赞比亚共和国《赞比亚时报》的记者多罗西·齐西加入了广场舞队,与居民共舞。尽管动作生疏,但队员们的鼓励,让多罗西·齐西很是兴奋“参与其中,我与她们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居民们参与社区活动时的笑容,是杨浦坚持“三区联动、三城融合”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实践创新,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印证。

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杨浦坚持“居民参与”原则,注重倾听百姓的真实呼声。比如四平路街道的抚顺路睦邻中心,在建设前,这里是一个鞋城。意见征集开展三次后,街道统筹居民们的想法,确定了设计方案,规划了设施布局,最终赢得居民认可。

五角场街道的“睦邻门”,是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典型样本。社区排除万难,在两个相邻小区的共用围墙上打开一扇门,让原本绕路而行的居民缩短出行时间,还能彼此串门、共享社区活动,共筑和谐的睦邻社区。

当前,杨浦着力打造“睦邻家园”体系,不仅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睦邻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睦邻家园建设目标》《睦邻家园建设导则》等实践指南,还鼓励各街道深入挖掘闲置资源,全力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玻璃房、读书角、艺术廊,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顶楼天台上即将开放屋顶花园。来自保加利亚共和国《言论报》国际部的记者塔尼亚·格卢赫切娃在屋顶花园伫立良久,“这座文化设施,为附近退休人群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让我印象深刻。退休人群常会不知道该做什么,但在这里他们可以开动双手,调动思想,真正去做一些事。这是很重要的,这让他们不会老去,青春永驻。我希望与中国人民增进往来,将这里的优质生活方式与治理经验带回我们国家。”

毗邻苏家屯路风貌保护街,是“闹市街口”的黄金地段,四平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门口的《上海弄堂雕塑》,吸引众多留学生与游人驻足打卡;创新屋里,中小学生最新制作的木质模型、电机装置等作品,展示着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认为居民的需求始终存在,而社区工作者要主动、深入地去挖掘、倾听。”四平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英表示,“外国记者来杨浦考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我们要更好地展示杨浦创新社会治理的成果,讲好杨浦故事,促进国际友好交流,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走近居民,尽最大努力满足大家的所想所愿。”

在社区政工师、规划师、健康师的带领下,“大家微讲堂”将高校人文资源与思政专业力量引入市民生活,背街小巷化身为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社区居民齐聚一堂学习科学健身……杨浦全区持续深化“一线工作法”,建立“三师三顾问”制度,提升顶层设计能力和创新治理效能,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格局已日益明晰。

这次探访,也是安提瓜和巴布达广播电视服务公司高级记者、主持人特里·朱尼尔·奥克兰德·安德鲁的“第一次”。“这是我第一次深入上海社区里弄,而非摩天大楼和商业区,我见到了中国人民的所居所在……”特里·朱尼尔·奥克兰德·安德鲁穿梭在人群中,忙着用手机拍照留念。

共探“掌灯”未来的力量

“百年大学”迎来“青年说”

“当一项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多学科交叉研究往往能够另辟蹊径。”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高悦通过不断摸索,用“跨界”的方式把电池“玩出了新花样”。

在近日举行的“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新青年大会”上,高悦和来自不同领域的校友在观点激荡中相互启发,共同探寻“掌灯”未来的力量。

在传统方法已不能解决下一代储能电池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情况下,高悦瞄准了“有机高分子化学”,借助有机高分子材料致密度高、机械性能好等优势,创新性地将有机高分子材料引入电池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设计,以此“驯服”脾气“火爆”的高能量密度电池。

此外,高悦课题组还在进行一个“疯狂的跨界尝试”“我们把电池做成了一个‘机器人胃’,给它喝杯特制‘奶茶’,就能在1分钟里把其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实现持续工作。”这个“胃”的强劲性能,已在无人机等智能设备上获得初步验证。

“下一个十年是生物脑和人工智能的科技碰撞,我们正在迈向脑机融合的数字生命时代。”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产学研转化中心负责人王晶对“柔性可穿戴脑机交互数字疗法”的研究分享引发全场关注。

“我们的目标是开创从0到1的全球性研究,形成技术壁垒。从疾病的预测评估到建模分析,再到诊疗方案输出,最后到疾病病程管理,打造‘数字生命体系’的完整闭环。”王晶及其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拟神经态的类脑机器学习算法、类脑智能意念交互数字生命与柔性可穿戴脑机交互能量疗法。

作为产学研转化中心的负责人,王晶更看研究成果在应用场景上的实现。目前,“数字生命体系”已经构建出四大蓝图,王晶希望通过生物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为疾病治疗打开新的窗口。

“我们未来的生活会被智能化所影响,我们未来的出行也会被智能驾驶所改变。”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丁文超的演讲围绕“智驭未来——探索机器人决策的智能之路”展开。

自动驾驶系统是通过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驱动,以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作为输入,以油门、方向盘为输出,协同感知、决策、执行多个核心系统。丁文超说“目前的智能驾驶在复杂交互环境下就像个‘新手司机’,只有通过算法优化,让它懂交互、会预判、丝滑操控,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司机’。”

“洞见很重要,需要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探寻规律,这也是我研究的核心。”丁文超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的变革性技术,并积极推进技术向应用的转化。

“从做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课比天大’,但这一刻我发现,教室和教学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会上,青年们的踊跃对话,让复旦管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孙金云深感欣慰。孙金云以“创业课上的孩子们”为主题,揭示创新思维的底层逻辑是“共情利他、打破常规、应变坚韧与跨界探索”。

据介绍,“瞰见新青年”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打造的青年品牌,以引领青年多样化的前行道路为理念,邀请各领域青年榜样分享经验与成就。复旦管院将继续与各行各界的青年人才一起“上场”,共同激发科创时代的无限潜能。

商业与文化双向赋能

非遗项目“组团”在繁华商圈“敲响先锋之鼓”

“上海工人大锣鼓”是上海市非遗项目,以苏北锣鼓为基础,以“鼓大”“人多”“流动”为特色,是杨浦老工业城区的时代产物。

日前,“上海工人大锣鼓”敲进了杨浦的繁华商圈。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屋顶花园的一角热闹非凡,“上海工人大锣鼓百联又一城传承点”成立。今后,百联又一城锣鼓队将作为代表,开展一系列非遗共建活动,为传承和发扬“上海工人大锣鼓”这一非遗项目贡献力量。

当天,杨浦区文旅局携手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此举办“当劳模遇见非遗”——杨浦非遗进商圈活动,开拓“商业 非遗 劳模”的创新融合方式,探索商业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记者了解到,杨浦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1项,代表性传承人12位,如今非遗项目“飞入”商圈,让许多传承人看到了文化延续的新希望。

“当劳模遇见非遗时,劳模有劳模的精神,非遗有非遗的技巧,我们彼此借鉴,互相学习。”杨浦区非遗项目麦秆画的传承人陈奇荣就给体验者们上了一课,“作为传承人,看到大企业容纳我们很高兴。我们这一代已经老了,亟需真正喜欢非遗技艺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后继有人,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陈奇荣说。

“你们看好,我现在开始修剪,需要留白多一点,方便我们一会儿进行布艺拼接……”面塑、布艺画、玉雕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也来到现场,通过作品陈列展示、非遗项目介绍、手把手教学等方式传授非遗技艺,让大家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未来,杨浦将与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联手制定传承人培养计划,定期开展非遗技艺课程,通过带徒传艺尝试建立非遗传承人梯队,为区非遗项目打造更多展示和展销平台,激发大众参与非遗传承的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现场,百联股份劳模讲师团成立。第一批劳模课程发布,5月开课,劳模们以“立足本职岗位,打造优质服务”等为主题,不仅在百联集团内部开课,还将课程送入社区及文旅系统各单位,推进交流互动,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立足“上海文化”服务“上海购物”,杨浦“非遗进商圈”共建活动将持续进行,通过引入文化领域的首发活动,形成集商业展示、潮流互动发布、休闲体验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消费新模式,全面提升非遗创新性成果的转化,以“文化 ”赋能商圈创新发展。

5月,五角场商圈及周边又将开启上海咖啡文化周杨浦区活动,紧密融合咖啡文化和夜间经济,打造城市名片、促进文旅消费,激活商圈新动能。

氤氲缭绕的烟火气里,公共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提升,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居民生活越来越美好,就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

上一篇:「大眼睛广场舞」百场公益培训第8场“健康中国,舞蹈风采”_负重前行_广场舞_深圳市

下一篇:广元朝天区首届民歌大赛唱响朝天声音